5月5日 – 牧者心聲

好好吃

盧智榮傳道

「人如其食(You are what you eat)」,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十八世紀法國作家薩瓦蘭(Jean-Anthelme Brillat-Savarin)。香港一直以「美食之都」自居,面對生活壓力,飲食確是舒緩壓力的靈丹妙藥,辛苦搵來志在食,在被上司狠狠痛罵一頓後,一餐韓牛烤肉,或是海鮮火鍋,確來帶來一點心靈慰藉,社交平台每日都充斥藉海量的美食打卡,飲食確實是生活的一部份,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飲食,除了食物本身外,一頓讓人在腦海中齒頰留香的美食,環境、對象等也是重要的因素,食物更會盛載回憶,所以每次吃到咸香的中式薯餅,就會想起去世不久的母親,吃到茄汁豆,就會想起風雨雨的露營慘痛經歷,每次嚐到餅與酒,就會記起基督耶穌的十架救恩。

這幾年走進田野,發現不同農人默默耕耘,看見不同食材由土地而出,由一粒細小的種子,變成能滿足肚腹的食物,曾經在田裡吃一條即摘的華珍品種的粟米,震撼三觀,從新認識味道,就如飲慣了罐裝咖啡,突然喝到手沖精品咖啡,才發現咖啡天然的味道就如花茶一般,而非今天為迎合市場而被人工化了的口味,也透過其他養殖食用魚、養飼豬隻的生產者,認識到今天食物工業的操作與問題,這些種種相識與相遇,由舌尖開闊了眼界,一餐飯所盛載的意義,遠超過桌上的三餸一湯。

近年一班農人朋友在新界林村復育香港米,「元朗絲苗」曾在幾十年前盛極一時,餵飽了一代香港人,隨著城市發展,農業息微,加上大部分食材轉為入口,香港米已失落了一段時間,種米更加不乎合這個城市的經濟效益,復育香港米簡直就是一個自殺式的行為,但朋友們就是不計成本去做一件傻事,經歷幾年的耕耘,當初由外國尋回的本地米種從新落地生根,成功留種,近日更為成功留種的香港米舉辦了一個重新命名的活動,帶來一陣熱話。不過食過本地復育米的,都能坦誠告訴大家,這段時間的香港米,比起泰國米、台灣米、日本米,品質、味道確是會比下去,因為農產會盛載水土的記憶,不斷種植時會汰弱留強,讓品種更適應環境,最終在農人的努力下,才會孕育成品質良好的口味,今日香港的米仍未達至最好的品質,因為努力未夠,時間未滿。

有人不計成本,仍在這個城市中默默耕耘,為了你與我能吃到本地米、本地菜、本地豬、本地魚、本地雞蛋,一餐飯,粒粒皆辛苦,粒粒皆盛載著美味外的價值,讓我們重新思考「吃」這件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