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0日 – 牧者心聲

當I人遇上E人

劉燕慧牧師

3月23日是最後一課的《從16型性格看神的恩賜》,喜見眾學員每次都非常投入課堂活動,一樂也。從課程主題去看,不知道大家上完這個主日學之後,有沒有提醒了對於自己的恩賜之反思?

不同的性格測試,背後一定有不同的理論基礎。根據建道神學院葉應霖博士所寫:「九型(人格)處理的信仰問題,比較近乎與神關係的優先性,是大誡命 (Great Commandment) 的問題;MBTI 處理的,就較近乎大使命 (Great Commission) ,是為主作工及 恩賜的問題」[註]。

以MBTI來說,它將人分為不同類型,沒有好與壞之分,例如:I型 (內向)或是E型 (外向)都是好的,沒有哪一型更優越,卻可以彼此學習。舉一個例:當使命在前,ISFJ其實可以變身ESFJ的;只是在衝鋒陷陣之後,需要好好回氣,才能儲存足夠的能量走下一里路。

每一個人的生命節奏與表達方式都不同。在上這個課程時,我真的反思自己的恩賜:作為一個聖樂系背景的牧師,我究竟有沒有傳福音心志呢?感謝主,我得出一個答案:所謂「樂以載道」,不同人有不同的模式去使用主所賜的恩賜,我所彈奏和唱頌的 詩歌,豈不也可以是一個盛載福音的媒體嗎?另外,作為 I人,我們未必是那些見到人就衝上去傳福音的人;然而,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願意回應大使命。

我自己的模式就是帶著福音單張在身、記著各種見證在心;主領喪禮後,將福音單張送給家屬。時機到了,就靠聖靈放膽與人分享福音。感恩,樂富家每年在聖靈降臨節舉行「全教會佈道日」;7月底舉行「堂慶福音主日」;9月初舉行「差傳年會」。這都是我們蓄勢待發去回應大使命的大好機會。感謝主,當上完這個主日學,我相信我們會更明白不應以性格工具去標籤人, 更不會嘗試為自己找藉口,不去追求生命的更新與改變。

當I人遇上E人,存謙卑的心彼此明白與欣賞,一起結連同行, 互相鼓勵打氣,肝膽相照地拍住上。就如聖經的教導:「我們知道,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。」(羅八28) 弟兄姊妹,祈望我們多運用多元的恩賜,在教會中彼此配搭服事主、服事人,以回應主所託付的《大使命》與律法的總綱《大誡命》:引領更多人成為愛神、愛人的真門徒!

[註] 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narratinggod.com/the-good-and-bad-usages-of-personality-theories/建道神學院葉應霖博士網站:《敘神記》